4分钟科普“闽游麻将十三水有挂吗,推荐3个购买渠道
熟悉规则: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 ,
包括如何和牌、胡牌 、、碰、等。只有了解了规则,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 。 克制下家:在麻将桌上,克制下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作为上家 ,你可以通过控制打出的牌来影响下家的牌局,从而增加自己赢牌的机会。 灵活应变:在麻将比赛中,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 。你需要根据手中的牌和牌桌上的情况来灵活调整策略。比如 ,当手中的牌型不好时,可以考虑改变打法,选择更容易和牌的方式。 记牌和算牌:记牌和算牌是麻将高手的必备技能 。通过记住已经打出的牌和剩余的牌 ,你可以更好地接下来的牌局走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保持冷静:在麻将比赛中,保持冷静和理智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胜负而影响情绪 ,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牌局,做出佳的选择。
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请注意,虽然微乐麻将自建房胜负规律策略可以提高你的赢牌机会 ,但麻将仍然是一种博弈游戏,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因此,即使你采用了这些策略 ,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胜牌 。重要的是享受游戏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 、服务器维护故障、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和使用.
网上有关“我国小麦的生产现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国小麦的生产现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季度,无论是小麦 ,还是大豆和玉米,国内粮食价格均呈现出弱势下行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2月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 。是国内粮食供需形势发生了改变还是其它原因?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为何我国还要加大粮食进口量?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季度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在一季度,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市场购销价格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小麦:均价跌破一块五,超出业界预期
自春节过后,国内小麦价格就进入持续下行模式 。而跌幅也是相当惊人 ,截止3月28日,全国小麦均价已经跌破1.5元/斤,小麦主产区的平均价格下跌幅度均在220~280元/吨之间 ,这多少有些超出了业界的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小麦总产量13772.5万吨 ,较去年同比增加77.7万吨,而小麦进口量将继续维持在950万吨以上的历史高位,本年度小麦供应同比增加。而从需求端来看 ,国内小麦消费主体是面粉企业,在春节过后,面粉企业开工率提升仅维持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随后开工陆续下调,从中反映出春节过后消费恢复不及预期 。
面粉需求下降成为面粉企业下调小麦收购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小麦价格的持续下跌,面粉经销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续蔓延,导致面粉企业走货缓滞 ,小麦价格进一步承压。而从饲用替代的角度来讲,从2022年以来,小麦价格持续上涨 ,和玉米差价长期维持在300元/吨以上,小麦饲用中替代玉米作用丧失,预计饲用需求同比减少幅度在1600万吨左右 。
另外 ,从阶段供应来看,由于去年小麦价格有着不俗的表现,随着小麦价格的下跌 ,基层农户售粮积极性明显降低。根据机构统计的数据,在2月底,小麦主产区售粮进度同比明显偏慢6个百分点 ,市场仍有1成左右粮源。
在总供应量增加 、基层阶段性粮源余粮尚可,叠加小麦周度竞价销售以及各级储备库轮换出库,小麦市场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也成为小麦价格持续下跌提供了基础 。
玉米:多重利空夹击 ,价格震荡下行
和小麦价格类似,玉米价格在春节过后,也持续走出震荡下行趋势 ,只不过在跌幅上相对小麦而言要稍微温和一些。截止3月28日,全国玉米均价2744.08元/吨,较一季度初的2814.94元/吨 ,下跌70.86元/吨,跌幅2.52%。
春节过后,尽管售粮节奏相对平稳 ,但从替代品来讲,几乎全是利空。首先,小麦价格大幅下跌 ,使得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作用再次出现;其次,随着进口玉米实现顺价且利润可观,春节过后玉米进口大幅增加 。特别是3月中下旬,连续数日大批量采购美玉米 ,更是让国内玉米价格腹背受敌。
另外,陈谷拍卖,欧美银行破产事件引发的宏观避险情绪加重 ,使得国际谷物未来价格走向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还有黑龙江出台政策鼓励在俄投资的种植企业粮食回运,都对玉米价格形成利空。
更多玉米行情 ,请观看新农鸣推出的专栏:
大豆:产业利空主导,缺乏涨价动力
2022年,在“扩大豆 ”工程的提振下 ,我国大豆产量首次突破了2000万吨,达到了2029万吨,和2021年相比 ,产量增幅达到了23.71%,成绩虽然可喜,但国产大豆的市场消化能力却受到了严峻考验 。因此,在秋季收获后 ,国内大豆价格一路高开低走。
由于本年度大豆和玉米种植利润相差悬殊,为了提振大豆种植积极性,在提高大豆种植补贴的同时 ,3月9日,收购主体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启动了新增国储大豆收购计划,在不区分蛋白含量的同时 ,将大豆收购价格上调5分至2775元/吨,增储计划将持续至4月底。受此提振,尽管市场走货速度加快 ,大豆价格较前期也出现了小幅反弹,但在产业利空主导之下,缺乏涨价动力 ,截止目前,大豆收购价格仍低于1月初 。
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根据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 ,我国共进口粮食2674万吨,同比增加7%。其中,小麦进口量为299.27万吨 ,同比增长38%;玉米进口量为533万吨,同比增长13.8%;大豆进口量为1617.3万吨,同比增长16%。
另外 ,根据美国农业部披露的数据:从3月中下旬开始,我国进口美玉米进程加速,从3月14日开始 ,在9天时间的8个工作日里,我国就从美国采购了275万吨玉米,采购力度之大 ,实属罕见 。
一边是国内粮价持续下跌,一边是进口大幅增加,这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下跌,还要大量进口粮食?要了解透彻这个问题 ,就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说起。
国际粮食市场风起云涌
近期,在资本市场密切关注欧美银行业风险之际,业界仍对未来食品价格上涨感到担忧。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受疫情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严重考验,带动粮食价格出现过度上涨的趋势 。根据欧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 ,全球食品价格仅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就飙升了46.5%。另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从2020年的98.1提升至2022年的143.7 ,虽然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19年。
问题是,如果翻看全球粮食产量 ,其实下降的并不多,甚至处于历史高位,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食品价格上涨呢?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争辩:食品也是商品,其市场价格会受到正常波动的影响 ,但从过去两年的涨幅来看,超过了正常的市场运行逻辑,成为很多国家通胀高企不下的关键因素。
如果不考虑各大央行注入的过多流动性 ,导致近两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个因素是俄乌冲突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 ,导致粮食生产出现问题,这也影响了粮食价格 。
乌克兰是全球主要谷物出口国,被誉为“欧洲粮仓”。其玉米和小麦出口占全球市场的10%以上。由于地缘冲突 ,其2022年粮食总产量预计为5400万吨,低于2021年创纪录的8600万吨 。
根据乌克兰农业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27日 ,2022/2023年的粮食出口总量为4480万吨,其中3月份出口了429万吨。由于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2023年乌克兰的粮食收成可能只有3400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37% ,与2021年相比下降60%。
俄乌危机直接影响了全球食品供应链,进而加剧了食品通胀 。世界银行警告说,俄乌冲突后出现的食品贸易限制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 ,各国正试图增加国内食品供应并抑制通货膨胀。截至2022年12月,仍有19个国家在实施食品出口禁令,8个国家实施食品出口限制。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粮食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022年 ,罕见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威胁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种植和库存。气候学家指出,2022年是欧洲大陆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年份。
此外,化肥短缺加剧了粮食危机 。市场数据显示 ,作为氮肥常用原料的尿素价格在2022年的涨幅是2021年的两倍多。天然气短缺还导致欧洲化肥厂宣布减产或停产,这导致全球农民可用的化肥短缺。俄乌危机导致粮食、石油 、饲料和化肥供应链收紧。能源价格上涨也增加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成本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气候问题可能会给全球粮食危机带来新的压力。刚刚过去的干燥暖冬给南欧和西欧带来干旱 ,法国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情况尤为严重。目前,阿尔卑斯山在春季和初夏的融雪预计将显著降低相关河流的水位,地中海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气候比往常更温暖、更干燥 。有机构预计,2023年夏季 ,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可能再次出现与2022年类似的极端高温。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今年可能出现的异常气候变化将对农业生产和食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3月3日,粮农组织最新报告称 ,截至今年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11个月下跌,较2022年3月的峰值下跌18.7% ,但仍为12年来最高 。同月,国际小麦价格小幅上涨,部分原因是美国天气干燥导致供应担忧 ,出口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抵消了部分价格上涨。粮农组织指出,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导致更严重的干旱和降水格局变化,是长期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 ,2023年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缓解。
由于俄乌危机和气候相关的干旱影响,今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风险越来越大 。而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国内粮食产能,但对粮价上涨的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这是我国粮食进口增加的第一个因素 ,可以说,是从全球视野下做出的战略性决策。
当然,有人会反问:国内粮食连年丰收 ,为什么不优先采用国内生产的粮食?况且现在国内粮价处于持续下跌阶段,这会让国内粮食价格雪上加霜,这不是在打压国内粮食价格吗?这就有必要对国内粮食供需格局做简单的了解。
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及挑战
在过去三年 ,尽管严格控措施对企业和居民收入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我国并没有和欧美国家一样,出现高通胀的压力 ,这得益于强有力的物价调控措施 。
截至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今年 ,我国提出了粮食产量再增产千亿斤,这个挑战很大。从1.1万亿斤增加至1.2万亿斤,用了2年时间 。从1.2万亿斤增加到1.3万亿斤用了3年时间,但在1.3万亿斤上保持了8年 ,这是因为粮食产能越高,在自然资源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增产越难。
最近几年 ,我国日益面临严重极端天气的扰动,进一步制约了粮食增产,甚至可能导致区域性大面积减产。因此 ,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很脆弱,如果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对国内粮价影响很大 。因此 ,通过进口增加储备是我国稳定国内粮食价格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粮食价格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运行,也正是得益于粮食储备充分发挥了“蓄水池”的调节作用。而在每年进口的粮食中,之所以实行配额制 ,除了保护农民收益外,很大一部分是对储备粮的补充 。从这点来说,增加进口利大于弊。
由于我国资源禀赋受限,我国将更多的耕地首先用来保障口粮小麦和稻谷的生产 ,而饲料和工业用粮,更多依赖进口,因此 ,也形成了国内 、国外“双循环 ”的粮食格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过程中,对肉蛋奶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也导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进口量逐年增加 。例如大豆和玉米,二者的进口就占到了每年粮食进口量的绝大多数,风险较大 ,但在当前的现状下,依赖进口可以说是唯一选择。
在每年新粮上市阶段,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但是随着新粮消耗,总有一段时间会出现所谓的“青黄不接 ”。例如,六七八月份的玉米 。另外,我们都知道去年国内豆粕价格创下历史高位 ,也是因为去年前期进口大豆减少所致。所以,为了对未来出现的供应短缺,一般都会提前做好未雨绸缪 ,而当下国际粮食价格正处于相对低位,从成本角度出发,是我国大量进口粮食的最佳时机 ,这也是今年1~2月份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外,随着近几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截止2022年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307万公顷,超过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 ,从进口构成来看,每年进口的大豆维持在9000万吨左右,而玉米为2000万吨左右,进口结构失衡 。因此 ,近期大规模进口玉米,也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通过进口玉米 ,倒逼种植户向种植大豆转变。
总之,国内粮价走低而进口增加,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近期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影响,这就需要通过收储等措施来提振市场 ,以防出现过度下跌 。另外,也需要通过加大补贴、调控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价格等方式,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唯有如此 ,才能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的底线。
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我国粮食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短缺矛盾 。
如何保证和解决好饲料原料供应,将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与价格涨跌。
由于饲料用粮需求强劲,粮食品种供求失衡格局或将进一步加剧。
而饲料原料供应形势越来越紧 ,农产品进口数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在加大除玉米大豆以外的饲料粮替代 。
高昂的玉米价格使白小麦成为可行的替代品,强劲需求也推动美国白小麦价格大涨。
相关建议:
适度进口 ,则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为弥补中长期我国粮食需求扩张引起的短缺,择机增加大豆、玉米 、豆粕、DDGs及猪肉等产品的进口规模和国家储备,以国内供给的安全稳定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
坚持国别多元化战略 ,防止进口渠道单一化和主要贸易伙伴政策变动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稳定性。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 ”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 ,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 、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 ,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
二 、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 ,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 ,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 、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 ,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 、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 ,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 ,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 。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 、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 ,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 ,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 ,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 ,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 、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 。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 ,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 ,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 ,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 ,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 ,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 。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 、大豆生产 ,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 、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 。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 ,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 、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 ,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 、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 ,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 ,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发展优质粮 、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 ,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以核销 。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关于“我国小麦的生产现状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