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科普“白金岛三打哈有挂吗”(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 ,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 。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上科普有关“科普历史三皇五帝显灵了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科普历史三皇五帝显灵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要:木有本 ,水有源,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皆有其本源,而我们中国人素来自认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自然也有我们对于“龙 ”这种文献记载中的神物的崇拜的缘由 。而本篇文章,就以周秦时代南越程溪浦口龙母豢龙的故事作为依据,通过对历代文献记载的辨析 ,论述历代南中国人与“龙”的特殊渊源及情结。
一 、探寻“南龙”之源
(一)?“南龙”何物
所谓“南龙 ”,就是指中国南方地区传说中的龙,这是相对于北方地区传说中的龙而言的。在今天的中国 ,各地“龙”的形象大体一致,为集鹿角、驼头、蛇身 、龟眼、鱼鳞、虎掌、鹰爪 、牛耳、蜥腿于一体的神兽形象,这种龙形象最初源于中原地区,如河南省濮阳市就有距今六千多年的“中华第一龙”图腾文化 ,后来随着华夏文化圈的不断扩大,这种产自中原的龙形象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所以就有了今天中国各地龙形象大体一致的结果。而据笔者考证 ,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龙形象与中国中原地区的龙形象是有所区别的,古代南方地区所说的龙实际上就是鳄鱼一类的生物 。西汉《淮南子·原道训》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 ”唐朝《史记正义》载:“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 ,文身断发避龙。”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的南越地区,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 ,他们生活中很多事都与水有关,而水里又有可以伤人的“麟虫 ”、“龙”,所以越人就断发 、文身,身上纹满“龙”的图像 ,就像与水中的“龙 ”一样,“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这里的“麟虫”与“龙 ” ,就是指远古时代鳄鱼一类的生物,因为这类生物大都潜伏于水中、很少在陆上伤人,所以平时经常要涉水的越人就干脆在身上纹出它们的图像 ,就如它们的儿子一样,以此来获取它们的好感、谋求不受他们的伤害 。远古越人敬“龙”而远之 、自认为“龙子”的心理,在古代南方地区一直传承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等到秦朝统一南越后,越人的这种心理收到了来自中原的龙图腾文化的影响 ,开始发生质的改变,越人逐渐对“龙”产生爱意,并且以自诩“龙子 ”为荣,这是后来南中国人同样自认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龙母 ”何人
所谓“龙母” ,就是指养育龙的老母亲,“龙母”既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越人养龙的第一人,也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越人的文化符号。在历史上 ,最早记载“龙母 ”的文献是晋朝《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 ,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 。”其次是南朝《南越志》:“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 ,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 ,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 ,因任其去留 。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 ,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 。媪后治鱼,误断其尾 ,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 ,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 。’留使者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 ,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 ,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 。媪殒,瘗于江阴 ,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这两则文献记载的“蒲母 ”和“温氏媪”为同一人 ,相传她居住于程溪浦口,一天在水边拾得一卵,带回家中 ,一日有状如“守宫”的异物破卵而出,长大后就能为温媪捕鱼,一日异物被温媪误断其尾 ,于是在水中游离而去,数年才返回,温媪见其身耀光芒,知其是“龙 ” ,于是便问道“龙子今复来也”,温媪与“龙”就这样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因为温媪和“龙”的感情深厚如母子 ,所以温媪也就被时人尊称为“龙母 ”了,这也是古代中国南方龙传说、龙母传说的最早版本。文献中的“守宫”,就是我们俗称的壁虎 、四脚蛇、盐蛇 ,是蜥蜴的一种,文献云温媪所拾巨卵产“一物如守宫”,也就是后来温媪所称的“龙子 ” ,这也说明文献中龙母温媪的“龙子”形象是由最初的“南龙”鳄鱼类生物形象演变的,由于文献出现于晋朝、南朝,所以这里的“龙 ”就是南北地区龙图腾文化交媾后的产物 ,既有其原生态特征,也有北方文化的影子。
(三)人龙传奇
发生在程溪浦口的龙母豢龙的传说,在中国人与龙和谐共处的系列传说中独树一帜,谱写了人与自然共存史上的传奇 。首先是该传说起源的地理位置特殊 ,它起源于周秦时代的南越之地,它是南中国土生土长的传说而不是外来传说,具有开辟南越地区文化的性质 ,此后南中国人自称为“龙子龙孙” 、“龙的传人”也是名正言顺的;其次是该传说起源的时间敏感而特殊,整个龙母系列传说经历了从周末的分崩离析再到秦朝的春秋大一统的历程,它的深刻意义就体现于龙母传说从地方走向中央 ,只有大一统的时代才能出现大一统的神灵,因而龙母就是民间信仰的出现在秦朝大一统后的神灵,她俨然成为南越地区从混乱走向统一、从草昧走向开化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最后是该传说还充分彰显了人伦道德、人道主义的精神 ,它有别于“批逆龙鳞 ”、“叶公好龙”式的以人 、龙为儿戏的龙传说,而用龙母施恩、龙子报恩这样的最朴实无华的事迹来彰显仁道、孝思 、良俗的精神,南越的龙母传说如同中原的三皇五帝传说一样 ,是能够构建一个地域的最初的道德框架的传说,它所彰显出来的精神就是南越地区最初的道德基石。
二、探析龙母文化之源
(一)龙母故里
历史文献如《广州记》、《南越志》等记载龙母为“程溪浦口” 、“端溪 ”人氏,可见这两处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即是龙母故里,也是南中国最早版本龙传说起源的地方。实际上 ,文献记载的“程溪”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即是指今天广东省云浮市境内的降水河,“程溪浦口”就是指降水河的出水口处 ,专指降水河与西江汇流的一带地域的名称;而“端溪”,是指西汉时期设的端溪县,该县管辖范围包括今粤西大部分地区 ,其时程溪流域就在端溪县辖内,因而南朝文献又称龙母为端溪人 。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 ,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 ”元朝《孝通庙记》载:“媪死,乡人葬之程之左澨、绛水之滨。”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 ,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 。水口有石崖 ,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 ,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 。”又载:“有黄猿 ,州程溪出。 ”明嘉靖《广东通志》载:“程溪之水出焉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 ,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乃古悦城县水曲也,一名灵溪水 ,水口有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峰 。<州志>误以蒲为温氏。陈献章诗:‘山作旌幢拥 ,江絣镜面平。舟航乘晓发,云物入冬晴 。鼓到江心绝,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 ,无语笑浮生。’”清乾隆《东安县志》载:“青旗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 ,横连蔽日 。楚怀王时,龙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后迁庙悦城 ,以此为照镜山。树林茂密,有三足鹿驯伏其中,官船至 ,辄先鸣。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赈,许之 ,自是斧斤相寻,遂成濯濯云 。”根据历朝历代充分的文献记载,可以准确认定 ,今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降水村即龙母温媪故里无疑,这个区域是龙母毕生活动的地方,也是其豢龙 、终老、归葬的地方 ,这里就是周秦龙母传说、龙母文化的源头。
(二)龙母身世
有关龙母温媪的历史文献记载,均未提及其身世如何,即使偶尔提及也会写明“其先不可考 ” ,文献一般称龙母为“蒲母” 、“温媪”、“温妪 ”、“龙姥”,足见龙母是以一位年龄较大的寡妇的形象出现的,加上其本身又是周秦时代南越地区的普通女子 ,所以文献未提及其先人也是有道理的。而后世根据历史文献对龙母的不同称呼,就推论出龙母的不同姓氏,有以《广州记》称龙母为“蒲母”而推论龙母为蒲姓者(如明嘉靖《德庆州志》),有以《南越志》称龙母为“温媪 ”而推论龙母为温姓者(如明嘉靖《广东通志》);笔者认为 ,“蒲母”可能只是对在长满蒲草的江溆居住的老妇人的称呼,而“温媪”则是对温姓老妇人的称呼,当然 ,这些称呼都是后世文学作品的描述,不一定准确,或者历史上的龙母并未有任何姓氏称呼 。另外 ,在后世的诸多文献中,对龙母身世的记载又有了各种形式上的丰富、完善,比如以龙母为孀妇 、织布女等等 ,这些无非是后人对于“龙母”这个文化符号及历史人物形象所产生的臆测;如福建湄洲妈祖林氏一样,从最初的“女巫 ”形象,到后来的“都巡检季女”形象 ,到最后的“天上圣母”形象,这些只不过是后人对于先人的各类描述及幻想而已。
(三)龙母遗存
龙母文化是指龙母传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包括龙母次生态传说、龙母纪念场所、龙母信仰习俗等等,作为龙母文化起源地的都杨镇降水村 ,就有着前述的这类文化遗存。在龙母次生态传说方面,降水村有龙母驯鹿 、龙母治水、龙母降潜牛、龙母点金鱼 、龙母会八仙、龙母浴龙洞、龙母过铁场等传说;在龙母纪念场所方面,降水村有程溪祖庙 、龙母墓、程溪河、青旗山 、龙脊山等场所;在龙母信仰习俗方面 ,降水村有过龙母诞、过龙子诞、赛龙舟等习俗 。这些与龙母传说息息相关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最初起源于降水地区 ,后来通过西江水道传播到整个岭南地区乃至于海外,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庞大的龙母文化圈。
三、探索龙母信仰之源
(一)图腾同异
龙母信仰 ,归根结底,是一种“母凭子贵,母以子尊 ”的信仰 ,该信仰既强调龙母为主神 、龙子为次神,又强调龙母的神位及神力源于其豢养的龙子,所以龙母信仰本身是含有古代龙图腾崇拜的影子的。而提到古代龙图腾,又分为佛教龙神、普通蛟龙、纯水神龙 、泛水神龙等几方面的龙系图腾 。
1.佛教龙神:顾名思义 ,这类龙是佛教经典中的龙神,这种龙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高,一般是以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护法的形象出现的 ,所以才有“八部天龙”、“八大龙王” 、“九龙浴佛 ”、“龙象”等说法,这类龙神一般为佛陀、菩萨 、罗汉的护法,在民间并不会受到重视 ,更加不会引起一个地区的信仰。
2.普通蛟龙:这类蛟龙一般为传说中江、海、湖 、溪居住的生物,这类生物与其他生物无疑,并无什么过人的能力和神力 ,偶尔还会为祸人间,所以常常会有被人间法力高强者收服的情况,如民间有关禅宗六祖在韶关南华寺收服孽龙并将龙女带回新兴化作龙山温泉、端州知府包拯在龙河边收服孽龙的传说等 ,凡此种种,皆源于这类生物。
3.纯水神龙:这类龙,为单纯的司水龙神,一般为传说中各地水域的水神 ,如四海龙王、泾河龙王、井龙王等等,这类龙一般有较规范的宗教编制,在引起一定区域的信仰 ,但这类信仰的影响力并不大,只能在小范围中发挥影响 。
4.泛水神龙:这类龙,为广泛意义的司水龙神 ,其本身带有神兽的影子,而且兼具呼风唤雨 、祈福消灾的各种功能,而且其本身的神力不会局限于一个区域 ,而是可以出没在任何一个地方,所以这类龙能够在大范围中发挥大影响、形成庞大的信仰圈。
上述四大龙系图腾中,降水村崇拜的龙图腾就属于最后一种 ,这种图腾崇拜加上龙母传说的神圣光环,自然就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龙母信仰,形成了庞大的龙母信仰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降水村不远的六合村曾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葬 ,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带有鲜明的龙图腾崇拜现象,这就说明自秦汉以来都杨地区龙图腾信仰已经形成了,这与周秦时代龙母传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联系的。
(二)龙母信俗
龙母信俗起源于秦汉年间 ,之后经过历了朝历代的丰富、完善,历时二千余年,长盛不衰 。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日和八月十三日的“龙母诞”以及七月廿一日的“龙子诞 ”期间 ,西江流域的善男信女都会到程溪祖庙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有行香 、舞狮、舞龙、设醮开坛 、茶果值神、圣驾巡游、唱酬神歌 、演酬神戏、放花炮、放香灯 、摆米龙等等 ,每项活动都带有强烈的祈福祝圣色彩,每一个流程都与龙母信仰有关。两个“龙母诞”和一个“龙子诞”被善信统称为“程溪三诞 ”,每逢“三诞”期间 ,程溪祖庙里里外外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民俗活动纷呈,就连西江航道上的航船在途经程溪祖庙前的江面上时,也会鸣放鞭炮,以示庆贺 ,足见龙母信仰对岭南社会影响之深远。龙母信俗,俨然就是云浮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浮的一张文化名片 ,岭南文化因为它的传承而更加丰富多彩 。
(三)信仰分布
龙母信仰起源地为都杨镇降水村,而在龙母身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早已分布神州大地 ,在远离降水的他乡落地生根。龙母信仰是水神信仰,因而该信仰分布的地区大多为水乡,如西江流域的南宁、梧州 、肇庆、佛山、中山 、广州、香港等城市 ,大多建有龙母庙,并且流传有龙母在当地显灵的传说,而这些传说又大都与水有关 ,这正是龙母水神信仰的具体体现。而在龙母故里云浮市本地,同样也有龙母信仰的密集分布,如铁场龙母庙、云雾山龙母庙 、马王塘龙母庙、春岗山龙母庙、桐岗龙母庙 、稔村龙母庙、湾中龙母庙、北区龙母庙 、沙朗龙母凤庙、六都白马庙、连滩张公庙等等,这些都是以龙母为主神或次神的庙宇 ,每到龙母诞期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庆祝 。另外,龙母信仰也有走陆路北上的,如韶关扶溪龙母庙、新余昌山庙等等 ,这两处庙宇均以龙母为主神 、均始建于唐代,是目前所知较早的龙母信仰分布地,在传播龙母文化的事业上作出过特殊贡献。以上所列种种 ,均为降水龙母信仰的传播地,它们同奉都杨镇降水村为文化起源地,奉降水程溪祖庙为祖庭。
四、探讨龙母研究之源
(一)前人追述
对于龙母传说的研究 ,大概是自近代容肇祖始,此后几十年间,有不少民俗专家、学者也加入到龙母传说研究的行列中 ,他们对有关龙母传说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于是有大量研究龙母的文章面世;然而,大部分专家 、学者研究的资料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他们却以此为正统文献,并最终得出龙母是广西人、龙母是先秦百越女首领之类的结论,在笔者看来 ,这些结论下得未免为时过早、荒谬虚诞 。在前人对龙母传说追述的文献中,以晋朝《广州记》 、南朝《南越志》为正统,以后晋《旧唐书》、宋朝《太平寰宇记》为权威 ,以明嘉靖《德庆州志》及明嘉靖《广东通志》为客观。根据前述,《广州记》、《旧唐书》 、《德庆州志》、《广东通志》均明确记载龙母是程溪(即降水)人,而《南越志》载龙母仙逝后葬于江阴 ,江阴即江南,因程溪在西江之南,故云 ,又《太平寰宇记》与《南越志》所载无异。由此可以确定,在大量有关龙母传说的历史文献中,龙母的籍贯、生活地 、归葬地均在西江中游南岸程溪浦口,所有与此相悖的说法都是宋、明以后某些文人杜撰、曲解出来的谬说 。
(二)异音杂说
自宋、明以后 ,就开始出现有别于传统文献的异音杂说,别有用心地制造龙母是广西人 、龙母在德庆悦城长大的谬论,对于这类谬论的出现及其荒谬之处 ,笔者在此前所撰《正本清源话龙母》一文中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不赘,而笔者想进行说明的 ,是“悦城龙母”一说。或者对龙母传说有所了解的人,都听说过“悦城龙母”,从而误以为龙母是今天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人 ,其实这是错误的。唐、宋时期,的确有龙母生活于“悦城 ”一说,但此“悦城”非彼“悦城” ,古人所说的“悦城 ”是指以“悦城”命名的城邑,而非今人以为的悦城镇,古代的降水地区同样属“悦城”管辖范围之内。唐《阅城君庙记》载:“姥温姓,阅城人也 。阅城为秦南越邑 ,代谓之曰龙母。 ”可见,秦朝时已有“阅城”之邑,龙母就属于“阅城邑”人;刘宋以后 ,在西江流域相继设立乐城县、悦城县,当时该县的辖地忽大忽小 、忽北忽南,最初县治在今高要区境内 ,而且有一段时间悦城县管辖范围还不包括今德庆县悦城镇,可见当时的“悦城 ”并不是仅限于今悦城镇范围,到唐代以后 ,悦城县的管辖范围还包括了今降水地区,因而唐、宋人追述龙母,偶尔会提到“悦城”。明朝成化年间 ,岭南大儒陈献章在程溪浦口外的西江上泛舟,写有《渡程溪》一诗,诗中有“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一句 ,明嘉靖《广东通志》在记载程溪水况时便如此记录道:“程溪之水出焉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 ,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 。’乃古悦城县水曲也,一名灵溪水 ,水口有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 ,其势如峰。<州志>误以蒲为温氏。陈献章诗:‘山作旌幢拥,江絣镜面平 。舟航乘晓发,云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绝 ,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 。 ”《广东通志》载程溪为“古悦城县水曲”,则说明此地即属古悦城县辖。又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程溪水,东去(悦城)县一百步。”此文献虽未注明当时的悦城县治在何地 ,或者在方位上表述有误,但仍能说明程溪在悦城县辖内 。又明末清初《天下郡国利病书》载:“降水埠,在州东七十五里悦城乡 ,北岸近大河。”实际上降水埠所在地在明朝时已经属晋康乡,但此则文献仍载降水埠在悦城乡,则说明此地历史上曾属悦城管辖 ,正如同时代的《广东新语》载东安县青旗山属德庆州一样。直至清朝,德庆州官方修《德庆州志》时,仍在《州境总图》中描绘出西江南岸东安县洚水河(降水河) ,并用文字注明“洚水即程溪 ”,所以可以确定降水河即程溪、程溪曾属悦城县,因而“悦城龙母”一说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 ,而非今天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意思。
(三)研究启示
降水村作为龙母文化的起源地,却往往被研究龙母文化的学者们所忽视,这无疑是龙母文化研究事业之殇 。最早关注并研究降水村龙母文化的学者应该是中山大学的李文博士,李博士曾在2005年时到降水村考察龙母文化 ,之后其在发表的《西江流域的人群流动与龙母神话》论文中写道:“在洚水临西江的岸边,有被当地人称为‘程溪庙’的旧址。2005年被村长领着去看的时候还见地基上供着香炉。当地一位宾姓的八十多岁的老人说,程溪庙里供的‘程溪娘娘’是龙母的大姑 。”但遗憾的是 ,李博士并未发现降水村正是龙母文化起源地,反而是以降水村龙母文化作为悦城镇龙母文化的附属进行研究的,当然 ,其在论文中也并未对两地龙母文化产生时间的先后进行比较,也并未认定悦城镇就是龙母文化起源地。此后,也有不少学者开始陆续加入到研究降水村龙母文化的队伍 ,但大部分人仍然未能摆脱陈旧论调的阴影,仍然在清朝地方志书的谬说上进行研究 、结论,最终得出的结果与真正的龙母文化是相去甚远。笔者认为 ,研究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秉承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学术精神,目光要长远、胸襟要广阔,要依史不依人,不能明知前人已误但仍在前人的错误上一错再错 ,用正确的历史观去面对所有的历史问题,只有如此,所得出的结论才是有价值 、有意义的 。
结语:西江是一条充满母爱的江流 ,在西江上游贵州北盘江流域,就有遁水圣母养育竹王的传说,在西江中游广东程溪流域 ,就有龙母养育掘尾龙的传说,无论是“竹王 ”还是“掘尾龙”,他们都是无父无母的“江流儿” ,都是被人间母亲养育后而成了人格化的存在、为人间做了不少好事,从而与其养母一道被后人尊为祖先神。二千多年前在程溪浦口上演的“人龙情未了 ”故事,成为此后二千多年间南中国人念念不忘的话题 ,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逐渐成为一种脍炙人口的传说,并形成独具特色的龙母文化圈。龙母传说的诞生,成功消除了南北信仰文化的隔阂 ,令到历代南中国人与“龙”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渊源和情结,同时也让历代南中国人以自称“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为骄傲 。
世界上有没有龙?
十里坪 日光正是春三月, 桃红柳绿动人心。 日月如梭头上过 , 水暖风轻动地情。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治乾坤 。 神龙皇帝治五谷, 治下衣襟美人身。 伏羲姊妹治人伧 , 治下人伦创乾坤。 前朝古人难表尽, 朝朝皇帝朝朝臣。 文官提笔安天下, 武官提刀定太平 。 我今不唱别一部 , 单单唱个十里坪。 本朝有个马公子, 正在杏坛读孔经。 三月清明放了学, 欢天喜地去逛城 。 扬鞭打马花园过 , 见一**甚爱人。 公子那时眼花乱, 勒马上前看分明。 头上包的青丝帕, 八卦耳环坠耳根 。 弯弯眉毛龙戏水, 桃红脸儿堆笑盈。 眼似弯月齿不露 , 头顶明珠颗颗星。 上穿一件红罗袄, 下穿八卦水罗裙 。 腰拴一根黄丝带, 玉色花鞋脚下蹬。 金莲脚儿三过小 , 笋子包包未出林。 走了几步梅花路, 插花仙子下凡尘 。 公子那时看醉了, 加鞭勒马转回城。 路上景色无心看 , 风动柳摇到家门。 爹娘见儿回来了, 急忙上堂将儿问。 儿要发奋学古人, 莫负父母一片心 。 公子读书心意乱 , 眼前飘着**影。 指望红日西山坠, 悄悄摸摸上姐门。 日落西山月接住, 一人慢慢赶路程 。 前后衣裳高高扎 , 脚下鞋儿紧紧蹬。 三心钢刀腰中挂, 齐眉棍儿手中擒。 不怕高山高万丈, 不怕河宽万丈深 。 不怕老虎拦路坐, 不怕深沟古墓群。 一行行到梅花店 , 二行行到杏花村。 桃花店内出美酒, 杏花村内出贤人 。 不觉行得格外快, 转眼已到姐家门。 来到前院细细听 , 前院上下闹沉沉。 上房莫是赶强盗, 下房莫是捉贼人 。 闹闹嚷嚷过去后, 一心想到姐房内。 立起又怕人看见 , 坐到又怕脚转筋。 打死蚊蚁有半斤。 墙内喂有狮子狗, 楼上挂有跑马灯 。 前门挂的黄铜锁, 后门钉有九颗钉。 毒药毒死狮子狗 , 扇儿扇他跑马灯。 怀中取出金钥匙, 轻轻来推姐的门 。 左手推开门一扇, 右手推开两扇门。 左脚踏进惊惊颤 , 右脚踏进颤惊惊。 惊惊颤来颤惊惊, 惊惊颤颤进姐门 。 公子开火点起灯, 屋里景致看不赢。 四面嫁妆摆齐整, 灵光万丈好怪异。 左观右看人不见 , 象牙床儿里面存 。 双手拉开红罗帐, 锦缎绣被盖姐身。 姐儿正在甜梦中, 凤眼含笑天上人。 拍姐一把姐不醒 , 拍姐二把姐翻身 。 浑身白如胭脂粉, 一对奶奶白如云。 拍姐三把姐醒了, “唉哟唉哟”二三声。 “莫是房中出妖怪 , 莫是房中怪妖精。 莫是爹娘致儿死, 莫是哥嫂起黑心 。 莫是偷牛盗马贼, 莫是为官犯法人。 莫是神仙来显圣 , 莫是风流浪荡人。” 是人是鬼早答应, 免得喊叫二三声 。 那时不得打颤颤, 不得不已要出声。 公子急忙开言道 , 忙把**叫一声: 不是房中生妖怪, 不是房中怪妖精。 不是爹娘致儿死, 不是哥嫂起黑心 。 不是偷牛盗马贼, 不是为官犯法人。 不是神仙来显圣 , 不是风流浪荡人。 “我今不是别一个, 本城东南马府人 。 身居官府为公子, 正在学堂读诗文。 先读一本《百家姓》 , 后读一本《三字经》。 《四书五经》都读过, 篇篇文章记在心 。 三月清明放了学, 先生放学去逛城。 逍遥打马花园过 , 看见**甚爱人。 回家茶饭变了味, 连夜连晚到姐门。 ” 那时姐儿开口道, 胆大书生叫几声: “你是哪里强盗汉 , 半夜三更乱开门 。 快快给我滚出去, 免得惊动二双亲, 保你性命难活成。” 那时公子开言道 , “叫声**听分明: 我不走来我不行, 我不出去你关不了门。 人活百岁都是死, 死在你家也有名 。 男不风流是痴汉, 女不风流是愚人。 蛇不咬人是黄蟮 , 蜂不锥人是苍蝇。 那有高山无庙子, 那有庙子无神灵 。 哪有金鸡不报晓, 哪有猫儿不打荤。 哪有人无风流事 , 哪有人不爱红尘。 就是燕子也成双, 二月猫儿也叫春 。” 那时姐儿开言道, 聪明公子你且听: 龙配龙来凤配凤 , 哪有孔雀配黄莺。 我的爹妈为官宦, 我的哥哥是名人。 我是未嫁闺阁女, 败坏名声难活人 。 屋里人多千双眼 , 屋里房多万道门。 牙床脚下石灰撒, 罗帐四角挂铜铃。 翻身怕的铜铃响, 下床又怕留脚印。 劝你莫做痴孽事 , 水里捞月枉费神 。” 那时公子开言道, 聪明姐儿你且听: “你家人多好说话, 你家房多好藏身。 牙床脚下石灰撒, 搭个板板不难人。 帐子四角铜铃响 , 扯根花帕塞铜铃 。 你是官家好嫦娥, 我是官家公子身。 不是神仙不占卦, 不是草露不沾身。 ” 那时**开言道 , 聪明的公子你且听: “我今将言把你劝, 再把十人比碉今 。 纣王无道江山败, 周朝龙池乱朝廷。 相子不爱红尘事 , 诸庙焚香第一名。 神仙府内好安身 。 英台与郎梁山伯, 同床共枕不乱心。 公子你是聪明汉, 官府堂堂咋安身。 劝你回家走正道 , 免得混过少年春 。 那时公子开言道: “聪明姐儿你且听, 前朝古人难表尽, 也有神仙起凡心。 上有玉皇张大帝 , 王母娘娘李夫人。 王母娘娘生七女, 也有几个下凡尘。 大姐曾配杨天广, 二姐曾配常玉春 。 四姐曾配崔为瑞, 七姐下凡配董永。 英台与郎梁山伯 , 死后共墓到而今。 这些都是仙家女, 也爱凡间小书生 。 一切都是闲杂话, 还望**忙开恩。 姐儿这时开言道 , 聪明公子你且听: “你读诗书知礼义, 你是知礼犯法人。 我今这说这对上, 我今那说那对成 。 再说几句对上了 , 我俩今夜就成亲。 若有一句对错了, 叫你性命难活成。 我是天上佛一尊, 坐在堂前有神灵 。 我是天上娥眉月 , 照得万国九州成。 我是月中梭罗树, 树大也有万年根。 我是河里鲤鱼精, 见过多少打鱼人 。 我是河里九尺浪 , 大小船儿哪敢行。 我是山中饿老虎, 吃过多少打虎人。 我是天上桂花树, 量你不是采花人。 那时公子开言道, 叫声**听分明: “你是天上佛一尊 , 我是龙宫拜佛人 。 拜得天来天也贵, 拜得地来地显灵。 你是天上娥眉月, 我是太空陪月星。 你要走来我要跟 , 你照九州我照城 。 你是月中梭罗树。 我是地间鲁班神。 踏一脚来吼一声, 哪怕树高万条根 。 你是河里鲤鱼精, 我是太公钓鱼人。 你是河里九尺浪 , 我是天河闯浪人。 你是山中饿老虎, 我是梅山打虎人 。 一枪打在虎心内, 虎不心软虎自倾。 你是天上桂花树 , 我是蜜蜂花间行。 一翅飞到花枝上, 扑到花蕊花献粉 。 姐儿你得将身许, 一言既出重千斤。” 这时姐儿开言道: 聪明公子你且听 , 这说那对都对上, 还要十样见面情: 一要天上娥眉月, 二要天上五朵云。 天上明星要一颗, 月中梭罗要几根。 天上白银要四两 , 蛤蟆胡子要半斤 。 天上闪电要一丈, 老龙头角要一对。 庙里观音要一座, 十八罗汉要一尊。 公子听了眯眯笑 , 姐儿样样不难人 。 天上明月照镜子, 空中云朵是彩裙。 天上明星是银子, 月中梭罗是花针。 天上白云是胭脂 , 蛤蟆胡子麻半斤 。 天上闪电红罗帐, 老龙头角簪两根。 十八罗汉就是我, 庙里观音是姐身。 童儿跪在佛爷前 , 还望姐儿早开恩 。 我今说了这半夜, 姐姐还不动私心。 就是高山也变矮, 就是死人也还魂。 就是鳌鱼也眨眼 , 就是懒龙也翻身 。 铁打心肠也变软, 泥塑木雕也喊灵。 世间只有黄连苦, 我比黄连苦几分。 那时姐儿开言道: “叫声公子听分明, 我把身儿许给你 , 你要当天把誓盟。 哪有人前不说话, 哪有背后不说人 。 麻布洗脸初见面, 纸糊灯笼怕火明。 燕子衔泥嘴要稳 , 蚕子吐丝肚内存。” 公子那时开言道: “叫声**听分明, 双脚跪在尘埃地, 举头三心有神灵 , 倘若瞒你恩和爱, 十八地狱不翻身 。 如我今后扬姐名, 叫我只活二十春。 ” **听到这些话 , 心里喜欢八九分。 郎脱衣襟搭上床, 姐脱衣襟搭上床, 姐脱罗裙上床行 。 姐是狮子朝天望 , 郎是滚龙卷浪行。 姐是干田初见水, 郎是枯木恰逢春。 一更一点耍恩情, 好比蛟龙浪里行 。 蛟龙行雨满天下, 点点都是一祥云。 二更二点耍恩情 , 好比蜜蜂穿花行, 一翅落到花蕊上, 抱到花蕊使劲吮。 三更三点耍恩情 , 好比猛虎下山林, 猛虎见羊我见姐, 羊入虎口难脱身 。 四更四点耍恩情 , 好比燕儿进槽门。 一翅飞进槽门内, 枪打雷轰生了根。 五更五点耍恩情, 耳听金鸡叫一声。 好个金鸡叫早了 , 露水夫妻要离分 。 姐儿扯被盖郎身, 轻轻走进灶房门。 点起灯来燃起火, 做点吃喝表表心。 一碗鱼来一碗蛋 , 两盘腊肉和猪肝 。 打开十年陈香酒, 轻声唤郎进早餐。 黑漆桌儿搭一张, 鸳鸯椅儿上下安。 郎坐上来姐坐下, 细斟慢饮吐实言 。 房里人多怠慢你 , 回家路上莫抱怨。 再斟一杯送郎酒, 送郎十里回家转。 两下收拾起就走, 二人一路谈真情 。 我今送郎一里坪 , 二人挽手谈私情。 慢慢走来慢慢行, 慢言慢语把话明。 一想高堂有父母, 二想单身一个人 。 我今送郎回家转 , 劝郎回去孝双亲。 你孝父母儿孝你, 子子辈辈照样行。 安安七岁能送米, 千年万载留美名。 这是一句实言话 , 哥要牢牢记在心 。 送郎送到二里坪, 二人挽手谈私情。 我今送郎回家转, 劝郎弟兄一条心。 一家大小要和气 , 姊妹弟兄共母生, 大带小来小带大, 大家勤俭过光阴 。 打捶还要亲兄弟, 上阵还要父子兵。 这是一句实言话 , 哥要牢牢记在心。 送郎送到三里坪, 二人挽手说私情 。 我今送郎回家转, 劝郎回去早娶亲。 你要相亲亲眼见 , 莫听旁人一句言。 媒人是个油嘴狗, 哄过多少少年人, 年轻之时靠着我 , 老后之时靠何人? 这是一句实言话, 劝哥牢牢记在心 。 送郎送到四里坪, 二人挽手谈私情。 我今送郎回家转 , 劝郎回去读诗文。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闻 。 异日皇门开科选, 金榜题名荫子孙。 这是一句实言话 , 哥要牢牢记在心。 送郎送到五里坪, 二人挽手说私情。 我今送郎回家转, 劝郎少要贪色情 。 日嫖夜赌是痴汉, 花街柳巷害忠臣。 水性妇人处处有 , 摘花戴朵害郎身。 这是一句实言话, 劝哥牢牢记在心 。 送郎送到六里坪, 二人挽手谈真情。 我今送郎回家转 , 劝郎回去学殷勤。 世间大富不由命, 丰衣足食皆由勤 。 年轻之时浪荡混, 老来发奋万不能。 这是一句实言话 , 劝哥牢牢记在心。 送郎送到八里坪, 二人挽手谈私情 。 我今送郎回家转, 劝郎一路别伤心。 天遥路远累你走 , 早出晚归要谨慎。 日落西天早歇店, 五更鸡鸣早动身 。 这是一句实言话, 劝哥牢牢记在心。 送郎送到九里坪 , 二人挽手说私情。 我今送郎回家转, 半夜三更路难行。 前山又怕出老虎, 后山又怕出强人 。 风吹草动也害怕, 麻雀飞起也惊人。 这是一句实言话 , 劝哥牢牢记在心。 送郎送到十里坪, 二人挽手说私情 。 我今送郎回家转, 三条路儿逢中行。 一心要想名与利 , 或读诗书或学耕。 异日挣来富与贵, 你有幸来我有名 。 这是一句实言话, 劝哥牢牢记在心。 姐儿拉住小郎手 , 轻声细言再叮咛, 我送冤家十里路, 一路真言情意深。 奴家本想远送你 , 又怕天明难回城 。 自从今日分手后, 莫把小妹挂在心。 发奋读书登金榜, 自有嫦娥配你身。 郎要分手我无愧 , 一朵鲜花送郎行 。 粗茶淡饭怠慢你, 别忘小妹一腔情。 一夜夫妻分散了, 几时才能我家行。 公子听见这句话, 眼泪汪汪叫几声: 叫我死来我就死 , 叫我丢姐万不能。 想起姐姐恩和爱, 一丈潭水也觉深 。 姐姐一路说的话, 哪有差错半豪分。 我今迈步往前走 , 姐姐也要放宽心。 我今送你回家转, 时时犹如刀剐心 。 我若一时忘了你, 我也难活二十春。 四山金鸡雀叫早 , 龙要归海风归林。 一心要待姐儿走, 姐儿要待郎先行 。 流泪眼对流泪眼, 断肠人送断肠人。 姐送小郎送远了 , 抬头一见天大明。 双手解下黄丝带, 谢天谢地谢府灵, 如今哥儿走远了 , 我也高挂一根绳 。 是这个吗?
有!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这只罕见的标本,现收藏于日本大阪的瑞龙寺,是明治四年时由中国输入的。
据发现这条龙的中国农民表示,当时他是经过河边时看见这只奄奄一息的龙 ,他立刻用木棍将它打昏,装在布袋里。后来他带到港口出售,为一日本商人购买 ,带回至日本,献给一位叫做明泽的大将军 。
这位将军看到这条龙后爱不释手。但是后来他生了一场怪病,便认为是龙的灵未能安息之故 ,所以后来他便将这条龙放在瑞龙寺。
龙头的特写:
现存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的这条真龙标本,据说就是在370年前,由中国传过去的。龙的全身覆有鳞片 ,眼睛巨大,头长四角(龙不是两只角吗?----娑婆过客),嘴边垂下两条长须 ,长有锯子般锐利牙齿的大口,有恐龙般的背脊,龙身长一公尺 。
第二个故事: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龙的故事
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 ,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 ,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 ,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 ,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 。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 ,从此一病不起。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我9岁那年看到的,我在马身上站起来 ,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 。看到龙眼睛半睁不睁,它尾巴回过来绻着 ,两爪子在前边,你看两爪子就像龙爪一样一样的。龙离开水不行,干巴。龙都要生蛆架势 。
当时 ,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 ,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 ,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 、浇水。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
然而,二十多天以后 ,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 ,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骨片的捐献者——孙正仁老人在当年亲眼目睹这个怪物骨骸时只有十一岁。
见证人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 ,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 、四尺 ,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
另一位见证人 ,80岁的杨顺义老人在童年时也曾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形,他带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
杨顺义:当时看到摆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头,一百多块,有一或两个角记不清了 ,就在这里。人们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龙,龙身上都是蚂蚁那么大的小蛆,会蹦 ,一蹦多高 。它顺沟上来了,上来以后连续下雨,潮水再大 ,它进了苇塘了。进了苇塘以后,赶上没有大潮没有水,它就落那了 ,落了以后,太阳这么一晒,雨不下了 ,它受不了了,硬晒,晒一个来月。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 ,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 。为此百姓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骨”,并推断是“遭了天谴而被雷击”后落入苇塘。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 ,并称其为“天龙降 ”、“巨龙”等等,同时还配发照片。由此,1934年那个夏天 ,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以一饱眼福 。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
放大版:
北京的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时都目睹过所谓的“龙骨”展览 ,80年代中期,根据自己的记忆,他在《营口日报》写下了当年的所见所闻 ,并勾勒了一幅漫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盛况。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 ,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 ,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 。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 ,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 ,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 ,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
还有一图
扫描的照片(龙正回首,身弯弧形)
--海棠台风时拍的,我敢肯定这一定是龙--
作者:cyj39 发帖时间:2005-7-21 13:00:00
是7月19日下午.具体的时间忘了,我和朋友去宁德电视台发射塔准备拍几张台风来临时的照片。
大家都知道台风来的时候,天不是一下子暗下来的,而且还有点阳光,当我们达到山顶的时候,风力已经非常大,但没有雨,我们接连拍了十几张都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到快下山的时候,我朋友无意的指了指前面说那边好象有什么东西在动,我问在哪,他说就在云层里,我赶忙拿照相机把镜头调近,真的发现有个像龙似的东西在摇摆。
当时整个人都惊呆了,虽然手就按在快门那边,但是由于不知道是紧张还是什么,就是没按下,我朋友比较清醒,对着那东西就拍,那东西移动的速度相当缓慢,由于当时云层比较暗,光线不是很好,所以那东西的身体若隐若现,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一直在云层里摇动,眼睛比较光亮,不可能是太阳反射的光 。
下来以后两个连饭都没吃就赶去了相片店,这是昨天刚洗出来的照片,传上来大家先看看
当时就我和我朋友两人在场,我真的就惊呆了 ,那东西的身体和当时的云层色彩差不多,只有那双眼睛的光亮让我感觉到我看到的不是幻觉,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物种。时间跨度我也记不清了 ,不是很长,接着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当时山顶的风很大 ,一般人都知道当人站在山顶的时候,而且云层很厚的时候就会感觉有种压迫感,所以在那东西消失以后我们赶忙就下了山 ,说实在话,到山下的时候,想起刚才的事 ,我有点后怕!!!!!!!!!!
我相信应该不是我的眼睛有问题,即使我有问题也不可能我朋友两人都看错,在遇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不知所措,我只想把照片拿出来大家看看,没其他意思.我也不想让大家看不清楚,看来这只是我和那东西的一种缘分吧,看不看的清都无所谓了.
可能大家要坐的离电脑远一点才能看清楚轮廓,如果坐的太近不一定能看的清楚的!
对这个世界我们知道的真的太少太少了,所以总会有许多无知之处,我只希望大家抱着平常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不会帖图..具体的只能你去别人空间里看了...
关于“科普历史三皇五帝显灵了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