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者专栏文章正文

2分钟科普“楚天游赤壁打滚辅助器,推荐8个购买渠道

作者专栏 2025年04月28日 04:28 12 怀梅

熟悉规则: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 ,

点击添加客服微信

包括如何和牌、胡牌 、、碰、等 。只有了解了规则,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 克制下家:在麻将桌上,克制下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作为上家 ,你可以通过控制打出的牌来影响下家的牌局,从而增加自己赢牌的机会 。 灵活应变:在麻将比赛中,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你需要根据手中的牌和牌桌上的情况来灵活调整策略。比如 ,当手中的牌型不好时 ,可以考虑改变打法,选择更容易和牌的方式 。 记牌和算牌:记牌和算牌是麻将高手的必备技能 。通过记住已经打出的牌和剩余的牌,你可以更好地接下来的牌局走向 ,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保持冷静:在麻将比赛中,保持冷静和理智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胜负而影响情绪,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析牌局,做出佳的选择。  
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请注意,虽然微乐麻将自建房胜负规律策略可以提高你的赢牌机会 ,但麻将仍然是一种博弈游戏,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因此,即使你采用了这些策略 ,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胜牌 。重要的是享受游戏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 、服务器维护故障、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和使用.



网上有关“庄依亮的主要经历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庄依亮的主要经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34年6月22日出生,福州市人,临床医疗专业 ,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现任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院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编委 。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 、科研40年,多次参加国内外妇产科学术会议。

曾主编副主编著作3本 ,发表有关妇产科论文60余篇。曾获1990年国家教委视听教材一等奖 、卫生部二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曾获得“七五”攻关课题及博士点基金课题 。1989年曾在美国进修学习2年。负责培养博士生9名 ,硕士生5名。

医术精湛--同行好评

庄教授在诊治因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尤其擅长运用四镜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女性输卵管不通 、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卵巢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引起的不孕症,因术后受孕率高而深受同行与患者好评。鉴于沈教授的杰出表现,2000年底 ,他曾获三等功一次 ,2001年,被评为优秀***员,被《上海市2001年年鉴》收录为10名著名人物之一。

专业精通--造福百姓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学院机构设置

截止2014年6月 ,学校建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 ”重点学科 、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 。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2个)和44个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9个),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 ,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还是国务院学位办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药学 、护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1个含17个自主设置学科):中医学(1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西医结合(6个含4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2个含10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0个专业可授予专业学位):中医学(18个含6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7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 、中西医结合(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 、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6个)、临床医学(2个)另有2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 、公共管理(1个)

国家重点学科(3个):中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儿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中医学 、中医内科学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护理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4个):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肝胆病学、针灸学 、药用植物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医医史文献学 、中医护理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肾病学 、中医肛肠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19个):伤寒学、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中医肿瘤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养生学 、推拿学 、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化学 、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管理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心病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中医临床基础 、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学 截止2014年6月 ,学校拥有15个本科专业,30余个专业方向,涵盖医 、管 、理、工、经 、文等多个学科门类 ,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学校建成22所附属医院、5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试办) 、首批获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 。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中医学、中药学 、针灸推拿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护理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温病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药炮制学 、中医诊断学等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诚计划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中医儿科学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一览表 序号教材名称规划教材出版社出版时间编者1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潘立群 陈荣明2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金桂兰 汪悦3中医外科学(案例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潘立群4中医儿科学(案例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汪受传5中医儿科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汪受传6中医诊断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吴承玉7儿科护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8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5吴承玉9内科临床实习指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习指导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汪悦10小儿推拿手法与穴位视听教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任现志11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音像出版部2005韩新民12中医儿科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郁晓维13五官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丁淑华14五官科护理学习题集中西医结合 、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丁淑华15儿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1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17儿科临床实习指南否科学出版社2005汪受传18中医儿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汪受传19中医养生康复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王旭东20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吴承玉21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薛博瑜22实验针灸学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李忠仁23中医内科学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周仲瑛24牵引疗法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马勇25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汪悦教学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获奖名称获奖级别获奖等级项目名称获奖时间评奖部门获奖人员1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外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法的研究和实践1997教育部潘立群、陈荣明 、凌立君2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医哲结合 、构建自然辩证法教学新模式2005教育部张宗明、王中越、张艳萍 、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部省级特等奖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2009江苏省人民政府吴勉华、黄桂成、刘跃广 、文庠、汪悦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针灸专业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9教育厅董勤、甘君学 、徐兰凤、张建斌、陈梅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与实践研究2009教育厅汪受传 、赵霞、蒋斌、陈晓征 、韩新民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构建中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2007教育厅金桂兰 、黄桂成、汪悦、凌立君 、张琴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部省级一等奖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5省教育厅吴勉华、潘立群、陈荣明 、汪悦等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2004省教育厅金实、汪悦、王旭 、薛博瑜、章永红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2004省教育厅汪受传、任现志 、郁晓维、韩新民、李江全10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舌诊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2004教育厅吴承玉 、徐征11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部省级优秀成果奖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4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吴勉华 、潘立群、陈荣明、汪悦等学校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

学校还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截止2014年6月 ,学校有 7人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3人被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5人先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近百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 ”和“青蓝工程 ”等人才培养梯队 。

国医大师(3个):周仲瑛、徐景藩、朱良春

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杨进 、汪受传

“973”首席科学家:段金廒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个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针药结合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

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

中药炮制标准重点研究室

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8个)

中药质量标准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

针灸生物医学实验室

中药化学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

中药药理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温病)实验室

中药炮制实验室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2个)

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教育厅,3个)

针灸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药炮制机理及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理血方剂创新药物工程中心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2个)

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抗肿瘤验方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实验室

其他江苏省重点科研机构(2个)

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

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中医药预防保健协同创新中心

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校级科研机构(2个)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资料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截止2014年6月 ,学校有2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81项科研成果获得厅局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其中3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奖。入闱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2项;通过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初审3项;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中华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3项 、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论著奖6项;鉴定科技成果3项 ,申请发明专利4项。

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获奖名称获奖级别获奖等级项目名称获奖时间评奖部门获奖人员1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三等奖从“瘀热 ”论治内科难治病的系列研究2008江苏省科技厅周学平、郭立中等2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复方——清络通痹颗粒的研制2007教育部周学平等3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 、治法 、机理及应用研究2006江苏省科技厅汪受传、任现志、李江全 、赵霞、韩新民等4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补肾化毒方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理论探讨及免疫作用机制研究2004江苏省科技厅汪悦、金实等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部分) 序号科研课题名称课题来源课题级别起止时间主持人1中医外治法(生肌玉红膏)为主综合防治慢性下肢溃疡的疗效及效价比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姚 昶2散寒止痛外治法治疗风湿病关节痛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示范性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陈荣明3“易层”贴敷疗法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王培民4针刺不同穴位影响肥胖大鼠下丘脑GS活动及AMPK表达的研究国家级国家级2008-2010徐 斌 、王欣君5脏腑病机术语标准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8-2010薛博瑜李春婷6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8-2010韩新民7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生命周期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汪受传8针刺抗氧应激调质及跨膜蛋白信号转导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李忠仁、沈梅红9山茱萸活性部位 、成分对衰老模型DNA及相关衰老通路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王明艳10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王灿晖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033)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级2008-2010刘 涛11健身气功.六字诀对不同年龄层人群失眠干预治疗的现状调查和临床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2008-2008王 旭12夏桂成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7-2010谈 勇13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7-2010严道南14生津润燥养血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钱 先15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的中医药调控治疗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卢 苏16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孙轶秋17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严道南18高位虚挂线法在高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瘘手术中异病同治技术的规范及疗效评价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钱海华19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王育良20祛风病证结合治疗咳嗽的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史锁芳21益肾清利法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及示范应用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盛梅笑22糖尿病及其主要慢性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余江毅2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沈 洪24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国家科技部基础专项分课国家级2007-2009汪 悦25改良三甲散抗老年性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306726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7-2009刘 涛26从“瘀热”学说辨治内科难治病的规律及其证候本质的分子基础研究国家九七三项目国家级2006-2010吴勉华27周仲瑛防治哮喘复发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2007BAI10B02-03)科技部“十一五 ”支撑计划国家级2006-2010周学平28改良三甲散对老年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9刘 涛29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305723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8潘立群30儿科常见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汪受传31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肺炎诊疗指南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汪受传32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哮喘诊疗指南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赵 霞33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8潘立群34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泄泻治疗指南国家中医局国家级2006-2007韩新民35中医 、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指南国家中医局国家级2006-2007韩新民36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国家级2005-2010吴承玉37清肺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级2005-2007汪受传38周仲瑛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科技部科技攻关国家级2005-2006王志英39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科技部科技攻关国家级2004-2007汪受传40健身气功渊源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2004-2005王旭41针刺抗氧化效应的MAPK信号转导和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3-2005李忠仁 、沈梅红42养阴行血药对凋亡VEC信号转导和相关基因的影响(302715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2-2005杨 进43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2008-2009汪受传44中医耳鼻咽喉科病名标准化研究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2008-2009严道南45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临床研究国家中管局部省级2004-2006严道南更多科研成果请浏览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网站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 ,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 。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 、期刊79万册 ,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 、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 、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 ,电子阅览座位200席 。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 ,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李鹏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 ,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 。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 、史学、文献研究、人物 、教育研究等专栏 ,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 、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 、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

学院下设经络腧穴教研室,刺法灸法教研室,针灸治疗学教研室、实验针灸学教研室 、推拿教研室 、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中医美容教研室、经络研究室 、气功研究室、综合实验室、靳三针研究中心 、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针灸基础与针灸学教研室 ,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 ,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 ,硕士生导师4人;具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1人。主要担任五年制、七年制 、大专、成教等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 、《刺法灸法学》等课程 。

教研室成绩

主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穴位埋线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转导系统的机制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刺调节胰岛素抵抗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研究”

[5]广东省科委课题“针灸对大鼠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

[6]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热补寒泻针刺法对健康人血清蛋白谱表达影响的研究 ”

[7]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 ”

[8]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9]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刺法灸法学》教学改革试验”

[10]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 ”项目“《刺法灸法学》专题学习网站”

[11]广东省教育厅课题“《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

[12]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强化针灸推拿基本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13]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刺法灸法学》网络课程”

[14]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示范案例”

[15]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针灸学(刺法灸法部分)》多媒体课件制作 ”

[16]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针灸学》刺灸法专题学习网站(双语)”

[17]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医类专业针灸基本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8]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针灸推拿学专业境外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 ”

[19]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针灸手法兴趣小组对针灸技能掌握的影响”

[20] 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启动项目”

主编教材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主编)

《全国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丛书》包括:《经络腧穴学》、《推拿学》、《刺法灸法学》 、《针灸治疗学》等四册(主编)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技能实训系列教材《刺法灸法学实训教材》(主编)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丛书《刺法灸法学》(主编)

“十一五 ”国家规划教材中医临床实训教材《经络腧穴学》(副主编)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中医针灸妇科学》(副主编)

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处方学》(副主编)

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五官科学》(副主编)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毫针刺法》(副主编)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刺法灸法学》(副主编)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成立于1998年 ,原名为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教研室现有教师4名,高级职称1人 ,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每年招收约60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和20名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本科学生 。2005年开始负责康复治疗学四年制新专业的专业教学,连续招收七个年级,已经毕业三届学生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康复学科逐渐成长,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鲜明,2010康复治疗学专业获得校级特色专业培育专业。2009年中医康复学获得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 。积极组织教学 ,充分调动教研室 、直属和非直属附院和西医院的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梯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教研室团队获得2010年度学校师德标兵,

教研室承担和组织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专业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的专业系列课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包括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等,由本教研室骨干、学院和第一、二附属医院和部分非直属附属医院康复科骨干老师组成。面向全校临床医学的大专 、本科和七年制等各层次学生开设《中西医康复医学》普及课程,对康复治疗学四年制本科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开设了《康复评定学》、《临床康复学》、《运动疗法技术学》 、《作业疗法学》、《言语评定与治疗》、《康复工程学》等专业课程。

社会联系: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单位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音乐爱心家园志愿者组织-“音乐治疗·心身康复”项目临床培训基地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学科特点:

中医康复学核心概念 ,中医康复学是以形气神整体观为指导思想,核心就是保存和提升人体内在的整体生命力,通过自组织康复能力的提升来达到克服功能障碍的目的。人体生命力为本 ,各种功能表现为其用,比如运动功能 、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等,均为人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 ,充分体现“以中为体 ,以西为用”的思维。中医康复学的“生命力观 ”和西医康复学的“功能观”各有侧重点,互相补充 。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护生命和提升生命质量。

本康复专业学科特点是:重基础,宽口径 ,显特色。加强现代康复医学和治疗学基础,突出中医传统康复特色 。完善中医院校背景下的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中为体 ,西为用”的观念,来融会中西医不同的康复观,明确中医康复学核心概念 ,提炼整合中医的精华,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以提升整体康复效果的最终目标 ,完善中西医结合康复体系。

体现这一思想的建设目标概括为:“123 ”,1、创立一套融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坚实现代康复医学基础 ,突出中医康复学特色;2 、建立2个方向 ,中医康复和西医康复专业方向,中医康复重点在生命力观,体现在生命本体之和平自然;西医康复重点在功能观 ,体现在现代科技之高精尖端。3、建设3个特色点,包括:高新科技·康复工程、艺术治疗·心身康复和传统功法·自我康复 。

提出“心身康复”的整体康复概念,致力发展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医学 ,提倡中医整体和辨证思维的指导,2005年8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为心身康复雏形出现的标志 ,汶川地震后三年期间(2008年-2011年),组织音疗特色援助项目,多次前往四川汶川和北川地区 ,帮助汶川中医院 、映秀医院以及有关单位建立康复基地,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新进展培训班”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星海音乐学院建立心身康复-音乐治疗培训基地 ,开展有关培训工作 。主要成员先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抗震救灾先进志愿者称号 、200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先进工作者和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先进干部称号。开拓心身整体康复领域,促进中医特色康复体系的形成。

教学特点

我校一直以来大力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的发展,1998年成功开办第一届中医养生康复本科专业 ,主要承担中医养生康复本科专业的教学 。2000年该专业转为针灸推拿学专业(5年制)后期分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并相继面向全校包括中医本科、七年制等各层次学生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课程。2004年成功申办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招收四年制理学学士 ,深受欢迎。现已招收7个年级,前三届学生已经毕业,就业形势良好 。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 ,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并与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广州市工伤康复医院等康复医学界同行建立了稳固的教学合作关系。

重要的教学临床基地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中医院) 、南海妇女儿童医院等,在中医康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集中中西医康复的最佳评估与治疗方法,为广大病患者服务 ,成为中西医康复学科的主要临床科研基地。

1.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上 ,突出中医特色,打造中国特色康复品牌

切实加强保障知识能力框架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建设,考虑到康复临床的实际情况和今后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发展方向 ,重点加强现代医学和康复医学基础课程,与中医基础类课程学时数比例为2:1,中医康复专业课程和现代康复专业课程学时数的比例约为1:1.2..

1.1、保证现代康复PT和OT基本教学基础 ,完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与国际通用惯例接轨 。包括解剖学 、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以及运动学、神经病学和骨伤科学等康复专业基础课程。完善PT(包含理疗学) 、OT(包含言语治疗和康复工程学)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体系。

1.2 、凸现中医康复特色 ,形成中国特色理念

⑴明确“生命力观 ”的中医康复学核心理念,更加重视生命力之外在表现“功能”的理念,连接东西方文化 ,加强中医康复的基础和核心技术,突出特色,提炼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食疗 、中医药疗、中国传统健身学、推拿手法练功学和医学气功学等学问中 ,提炼改善生命力的精华 ,综合调理形气神 。

⑵现代康复手段的中国化

PT疗法中的手法治疗融入太极拳 、易筋经等练功方法进行训练,并运用在实践之中,进一步配合中国音乐的节律运动可以提升手法的内涵和质量。OT疗法中的工娱疗法融入中国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园艺等方法 ,集体训练中结合心理训练和中国文化“和为贵”观念等,促进本土化,融入提升生命力的理念 ,改善形气神。使我们的PT和OT教学逐渐形成有中医康复核心理念的教学和实践体系 。

有关概念路线图如示 。

教学资源:

硬件系统:除教学统一的多媒体课室外,还拥有完善的康复医学实验室和针灸推拿基础实验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 ,拥有500多万元的设备,其中康复医疗的设备有减重训练跑台、平衡检测训练仪、言语认知仪等。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阅览设施。

软件系统:师资队伍建设

⑴以校院 、教研室师资为基础,以附属医院为依托 ,打造本系统的康复教育师资教学队伍,形成功能完备的康复教学系统 。

学校各相关教研室完成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程,学院其他教研室完成针灸推拿类的课程教学 ,康复教研室负责组织完成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教学重视以两间直属附属医院和两间非直属附属医院为依托,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教学网络。第一附属医院的省运动损伤康复专科,重点以骨科康复和运动损伤康复为主。第二附属医院的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康复医学科 ,重点以神经系统康复为主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针推康复科,重点以神经系统康复为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女儿童医院,重点以儿童、妇女常见疾病康复为主。

教学相长 ,开展课堂、实验室和临床见习教学的过程中,促进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也提高老师的临床意识 ,临床老师也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水平,促进了学校和医院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打造实践课程的坚实教学网络 ,达到教学临床互相促进的目的 。2009年通过国家中医康复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多层次康复教育系统。同时完善了中医康复学全国教材的建设。

⑵重视引进和借鉴外院的现代康复教学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除了本系统的教学以外,重点引进中山大学第二 、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侨医院康复科、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等为主要现代康复见习实习医院 ,并利用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的资源网络 ,聘请知名康复专家前来教学,这样在引进外聘部分重点课程部分教学中,加强对西医康复学习和交流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保证学生的现代康复理论和技能基础比较牢固,能适应临床需要 。

科研方面

本教研室重视临床科研工作 ,结合各基地特点,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包括成人神经康复 、骨科康复和儿童神经康复等方向 ,本学科参与国家十五 、十一五科技项目各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省厅级3项、省局级2项 、校级2项。另外,特色研究《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项目 ,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联合开展合作,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学科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教学和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 项 ,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60余篇 ,出版有关专著20余部 。 实验针灸教研室是针灸推拿学院下设教学、科研单位,主要承担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七年制 ,全英班《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工作 。教研室成员中有医学博士5人,针灸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参与针灸推拿学院本科学生及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本教研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 ,主要从事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灸治疗脑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理研究 。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组织化学、病理学 、免疫学等方面,结合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方法如PET、PETCT、fmri等技术 ,探讨针灸治病的机理。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主持和参与研究973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项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十余部,于SCI源期刊发表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获中华医学会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 ,中国电教协会成果二等奖1项。世界卫生组织(WHO) 、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金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 ,三等奖2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励三等奖1项。 气功教研室历史:广州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成立于1980年 ,隶属学院针灸系 。自1982 年以来开设气功选修课。从1980年开始,曾长年开设气功小门诊,十多年中进行单个教功查功万余人次 ,有记录的病案四千余份,为老年人办辨证施功班三十余次,为培训医务人员学习开办百天班 ,共三期,设立独特的“广州中医学院气功研究室病历——中医虚证辨证规范表 ”, 84年底完成《辨证施功的临床探讨——附74例左心功能分析报告》和《气功训练对老人左心收缩功能变化的观察》等两篇论文 ,86年在广东首届气功科学研究学术大会交流,并收入《广东气功科学研究论文集》,出席了北京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88年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际医学气功学术讨论会 ,整理完成《气功阴阳论》 ,连载于《按摩与导引》及《东方气功》 。1986年7月27日,获得卫生部《“七五”国家重点科学技术项目》,经过四年的努力 ,于1990年,完成《辨证施功对慢性疾病血浆睾酮和雌二醇变化的观察》,同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宣读。气功研究室从成立到1990年底 ,主要完成了三项有关辨证施功的实验室项目:①,《辨证施功的临床探讨——附74例左心功能分析报告》。②,《六种不同功法对血浆睾酮和雌二醇影响的观察》 。首任室主任黎泽泉老师 ,出版《破译〈老子〉》(1995年广东人民出版),并发表《气与物质反映性》和《气与人的精神意识相关》(1999年《中国人体科学》第三期 、第四期),在广州三间老年大学开讲《气功阴阳论》 ,《中医思维的力量》,在辨证施功的基础上再增添辨脊施功 。2004年开办《老子》班,至今已进入第六年 ,学生累计超千人 ,编写趣味故事式的教材《翻生老子游神州》,广州和广东电视台一再采访播出。第二任室主任刘录帮老师,移民加拿大 ,在海外继续宣扬医学气功。第三任室主任肖鑫和老师在广州为三间老年大学创新地开设《百岁养生工程》课,传授整体保健教程,将气功有机地结合在保健课中 ,效果显著 。第四任室主任夏双全老师是中国气功师中首个在国防科工委做航天医学ET脑功能新技术检测中,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载入出版的《ET脑功能研究新技术》;2006年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成果鉴定。对外教学也取得优异成果,2000-2005年 ,爱尔兰中医师气功班来我校学习医学气功。现任室主任宋新红老师,承担着院.校内大量的气功课程和中医传统健身学及全英班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

气功教研室的现状:

一、担任的课程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本科限选《医学气功学》课程。

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七年制限选《医学气功学》课程。

3.学校各专业本科、专插本 、七年制公选《医学气功学》课程 。

4.国际学院安排对外的气功教学任务 ,有本科、短期班、研究班等课程。

二 、主要特色

1.通过调体、调息、调心,主动地 、内向性地运用意识锻炼的运动方法。

2.练习中认识、体验“气”的重要性,“潜能 ”的实用性 。“阴阳平衡 ”与“兴奋抑制调节平衡”的相关性。使气功在保健养生、却病延年 、健康长寿 、回归大自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三、主要研究方向

气功与现代科学、医学及脑科学 、人体科学相结合 ,按太极阴阳的规律S波的轨迹潜移默化调节心身统一、和谐、有序,调频人体与大自然相对吻合 。

四 、主要成果

1.教材编写:

⑴、编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专插本 、七年度的《医学气功学》教材 。将新的ET脑科学科研成果编写成有我校特色的《医学气功学》补充教材。

⑵、参入编写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气功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对外交流:

⑴完成学校安排对外的气功教学任务 ,如美国、韩国 、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 、台湾 、爱尔兰等 。为学校创收(约20万元)及扩大国际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⑵良好教学效果及气功特色使爱尔兰中医学院TOM院长提出:与我校建立校际关系,长期合作培养中医、针灸与气功结合的医疗人才。

⑶给台湾医师班讲授气功课,他们觉得身心受益较大;赞助投资购买了价值约十二万元的“Supet ET高级脑电分析系统” 。促使成立:ET脑功能研究室 ,深入研究脑内生化物质中枢神经递质在潜能状态时变化节奏。中医系统没有,为创办国内一流大学做了具体的工作。

3.科研:

⑴有四项中标课题,部、省级各一项 ,校级三项 。完成“ET脑涨落太极仿生治疗仪治疗高血压 、戒毒的机理研究 ”中标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教研室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

⑵戒毒论文在公安系统“全国毒品违法犯罪心理学术研讨会”上报告;大会组织者在闭幕总结发言时讲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的新成果 ,给戒毒世界难题带来新的希望” 。该项科研成效产生的社会效益,也为创办国内一流大学做了一点具体的工作。照片刊登在《政法学刊》2000年3期封2上、《广州禁毒十年》P 41页上。

⑶脑潜能治疗仪的研制:与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的教授合作,探索性完成了“NTJ治疗仪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 ”预备实验 ,发现从大脑中枢神经递质着手 ,生物反馈仿生物理治疗癌症的新途径,并且NTJ仪治疗后可使血压明显下降 。

4.论文:教研室发表气功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获得优秀论文奖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并多次获奖 。

5.荣誉:教研室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室,教学论文多次获奖 ,气功室宋新红老师获2002和2009年度2次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先进女教职工称号。

关于“庄依亮的主要经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好信息牛逼 网站地图